引言
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,巴厘岛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,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——巴厘印度教——而闻名于世。巴厘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,它更是巴厘人民生活、文化、艺术和日常行为的核心支柱。它塑造了巴厘岛迷人的风景、精美的寺庙、庄严的仪式以及无处不在的精神氛围,使巴厘岛赢得了“神灵之岛”的美誉。
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有所不同,巴厘印度教是印度教古老教义与当地泛灵论、祖先崇拜以及佛教元素深度融合的产物。这种独特的融合赋予了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,让每个来到巴厘岛的人都能感受到其深厚的精神底蕴。
巴厘印度教的起源与演变
印度教最初在公元1世纪左右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从印度次大陆传入印度尼西亚群岛。爪哇岛曾是强大的印度教和佛教王国所在地,如马塔兰和满者伯夷。随着伊斯兰教在爪哇岛的兴起,许多印度教徒和贵族在15至16世纪迁徙至巴厘岛,将高度发展的印度教文明带到了这里。
在巴厘岛,印度教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的本土信仰,而是与其和谐共存并相互渗透。原住民对自然界的崇拜(特别是山川、海洋和火山的灵性),以及对祖先的敬仰,被巧妙地融入了印度教的框架之中。这种包容和融合,正是巴厘印度教区别于其他地区印度教的关键特征。它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宇宙观、神祇体系和实践方式,被称为“Agama Tirta”(圣水宗教),强调圣水在净化仪式中的重要作用。
核心信仰:五项真理 (Panca Sradha)
巴厘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体现在“Panca Sradha”,即五项基本真理或信仰。这些信仰构成了巴厘人精神生活的基石:
- 相信至高无上的神 (Brahman/Ida Sang Hyang Widhi Wasa):巴厘印度教徒信仰一个统一的至高神,被称为“Ida Sang Hyang Widhi Wasa”。他是宇宙的创造者、维护者和毁灭者,是万物的源泉。所有其他神祇(如三相神:创造神梵天Brahma、维护神毗湿奴Vishnu、毁灭神湿婆Shiva)都被认为是这位至高神的不同面向或表现形式。
- 相信灵魂 (Atman):每个生命,包括人类、动物和植物,都拥有一个不朽的灵魂,即“Atman”。Atman被认为是Brahman的一部分,最终将回归Brahman。生命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和善行来净化Atman。
- 相信因果报应 (Karma Phala):这一信仰认为,所有的行为(善或恶,思想、言语和行动)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,这些后果将在今生或来世得到体现。善行带来好报,恶行则带来恶报。 Karma Phala强调了个人对自身命运的责任。
- 相信轮回 (Punarbhawa):基于Karma Phala,巴厘印度教徒相信生命是一个持续的生死循环。灵魂在肉体死亡后会转世,新的生命形式取决于前世的善恶业力。这个循环的目标是最终达到解脱,摆脱轮回之苦。
- 相信解脱 (Moksa):Moksa是巴厘印度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,意味着灵魂从轮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与至高无上的Brahman合一,达到永恒的平静与幸福。这通常通过持续的修行、冥想、智慧和善行来实现。
神祇体系
巴厘印度教的神祇体系是其独特性的又一体现。虽然承认印度教的许多神祇,但巴厘人将“Ida Sang Hyang Widhi Wasa”视为唯一的至高神,而其他神祇如梵天、毗湿奴和湿婆则被视为其不同职能的显现。这些神祇通常在寺庙中以雕像或象征符号的形式被供奉,并在各种仪式中被祈祷。此外,巴厘岛还有众多地方神灵、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,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。
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祭祀
巴厘印度教深深植根于巴厘人的日常生活中,其表现形式便是无处不在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。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行为,更是维系社区团结、表达感恩和平衡宇宙能量的重要方式。
- 每日供奉 (Canang Sari):这是巴厘岛最常见、最独特的景象之一。每天早晨,巴厘人会精心制作由棕榈叶编成的小篮子,里面装满鲜花、米饭、饼干、香和槟榔等物品,放置在神龛、寺庙、甚至街道和商店门口,以此向神灵和恶魔献祭,维持宇宙的平衡。
- 寺庙节庆 (Odalan):每个村庄和家族寺庙都有自己的年度或半年一次的庆祝活动(Odalan),持续数天。届时,村民会盛装打扮,带着丰盛的供品前往寺庙,进行祈祷、舞蹈和音乐表演,场面宏大而庄严。
- 生命周期仪式 (Manusa Yadnya):巴厘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重要人生阶段都有相应的仪式,以确保个体的灵魂纯洁并与宇宙保持和谐。
- 出生仪式:新生儿的仪式,净化并欢迎新生命。
- 成年礼 (Tooth Filing / Metatah):青年在青春期进行的磨牙仪式,象征着去除贪婪、愤怒、欲望等六种恶魔特质,标志着个体走向成熟。
- 婚礼:结合两大家族的庄重仪式,祈求婚姻幸福。
- 火葬 (Ngaben):巴厘印度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。火葬被视为将死者灵魂从肉体中解放,使其回归宇宙的过程。整个过程耗时且耗资巨大,是社区集体参与的盛事。
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虔诚表达,也是巴厘人维护宇宙和谐、平衡善恶力量的方式。
三界和谐论 (Tri Hita Karana)
“Tri Hita Karana”是巴厘印度教最核心的哲学理念,意为“导致幸福的三个原因”。它强调了生命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和谐关系,是巴厘人一切行为的指导原则:
- 与神灵的和谐 (Parahyangan):通过对至高神Ida Sang Hyang Widhi Wasa及其显相的信仰、崇拜和仪式,维持与神界的和谐。这体现在寺庙的建造、每日的祭祀和各种宗教节日中。
-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(Pawongan):强调社区内部的团结、互助和友爱。巴厘人通过家庭、村庄和宗族组织,共同承担责任,解决冲突,维护社会秩序。
- 人与自然的和谐 (Palemahan):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,因为自然被认为是神灵的恩赐和居所。这体现在巴厘人对稻田(Subak系统)、山川、湖泊和海洋的敬畏,以及他们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中。
Tri Hita Karana深刻影响着巴厘岛的规划、建筑、农业、艺术乃至每一个巴厘人的思维方式,是巴厘社会和谐与繁荣的基石。
寺庙 (Pura) 的作用与分类
巴厘岛被称为“千庙之岛”,寺庙(Pura)是巴厘印度教信仰的物质载体和精神中心。每个村庄、每个家族、甚至每个水稻田系统都有自己的寺庙。寺庙不仅仅是祈祷的场所,更是社区活动、艺术表演和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心。
巴厘岛的寺庙大致可分为几类:
- Pura Kahyangan Jagat:公共的、重要的地区性寺庙,如布萨基母庙 (Pura Besakih)、海神庙 (Tanah Lot) 和水神庙 (Pura Ulun Danu Beratan),它们对整个巴厘岛的信徒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- Pura Desa:村庄寺庙,每个村庄通常有三座主要的村庙,分别供奉梵天、毗湿奴和湿婆。
- Pura Dadia:家族寺庙,供奉家族的祖先。
- Pura Subak:水利寺庙,管理水稻灌溉系统,确保水资源的公平分配。
这些寺庙的存在,反映了巴厘印度教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,以及其对巴厘人集体生活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。
宗教与巴厘艺术文化
巴厘印度教是巴厘岛艺术和文化的灵魂。无论是充满神话色彩的舞蹈(如巴龙舞和克差舞)、描绘史诗故事的皮影戏(Wayang Kulit)、精美绝伦的雕塑和木刻、色彩斑斓的绘画、还是传统甘美兰(Gamelan)音乐,都深深植根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之中。艺术家们将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宇宙和谐的追求融入作品中,使艺术成为一种虔诚的奉献和精神的表达。建筑风格、日常服饰(如纱笼和肯巴亚)以及手工艺品也无不体现着宗教的印记。
结语
巴厘印度教以其独特的融合性、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,构成了巴厘岛的独特魅力。它不仅仅是一套信仰体系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看待世界、与万物共存的哲学。尽管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和外部文化的影响,巴厘印度教依然保持着其强大的生命力,不断适应和发展。它让巴厘岛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进程中,依然保留着那份神圣、宁静与美丽的底色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索和体验这份独特的精神遗产。